11月17日-20日,西安外事鼓乐团《大唐雅韵·钟鸣鼓乐》连续四晚奏响在深圳不同的舞台上,从福田到鹏城,从龙华文化艺术中心到粤港澳汉服文化周。大唐雅乐的泠泠之音以全新焕发的生命感交汇在现代与都市的灯光之间,音乐会极富艺术感染力,如梦似幻。鼓乐团的精彩表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福田星空剧场
因为疫情的原因距离鼓乐团上一次的南方巡演已经过去半年,因此第一站演出的深圳福田区文化馆星空剧场让演员与工作人员熟悉又陌生,彩排要精益求精。精美的舞台,聚光灯打亮,换场服装,整理妆造,一场盛大绝伦的鼓乐音乐会蓄势待发。
从春暖花开的首聚到日丽风和的重逢,季节更替,不变的是西安外事鼓乐团的匠心巧思与醇熟技艺,弹拨吹奏间梦回大唐。
图:彩排时精确确定演员舞台位置
图:合作彩排与磨练技艺
图:编钟曲《朝乐》完成了灯光、舞台、表演的完美融合
图:《清平调》再现大唐风貌
鹏城之夜
11月18日的鹏城夜晚,一场露天的交互演出,伴随着庄园夜景的映衬,响起了悠扬沉醉的鼓乐之声。十三场节目一一呈现。当编钟、编磬、古琴、瑟、古筝、萧、唢呐、阮、埙、琵琶等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在舞台上亮相,中华传统音乐的魅力尽情展现。观众反响热烈,纷纷说到,许多古老的乐器第一次见到、听到,对传统乐器感受更加深刻。
图:《丝路驼铃》续写丝绸之路的传奇
图:《上元月》复原了盛唐的五彩云衣
编钟曲《朝乐》体现了“体道前贤,礼乐为先”的儒家气象;《春江花月夜》展示了“孤篇盖全唐”的大唐气韵;西安鼓乐《靛花开》传递了俗派鼓乐社的袅袅余音;《上元乐》还原了唐代雅乐舞之美;《清平调》向诗仙李白致敬;《破阵乐》演绎出大型宫廷乐的盛状;《塞外荷莲》取意盛世少年的家国情怀;《丝路驼铃》描绘出丝路商旅情愁;《关雎》琴曲诠释《诗经》雅致;《塞下曲》刻画边塞征战情感;《古城》呈献春日古城胜景;《庆善乐》与《破阵乐》一文一武,共同演绎着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器乐合唱曲《万世太平》是西安外事学院校长黄藤作词作曲,创作于北宋思想大家张载先生诞辰千年之际的传统古风音乐作品,礼赞华夏儿女传承文脉、仁心天下的气度与精神。
图:《万世太平》的绝美唱响
图:《关雎》的浅吟低唱带给观众无限联想
龙华影剧院
19日至20日在龙华文化艺术中心影剧院的演出是本次深圳巡演的最后两场。门口专门设置了西安鼓乐主题的演出布景,当天的演出门票一票难求。经典的鼓乐之声穿透夜空。新元素的加入也是乐团将“西安鼓乐”革故鼎新的重要突破点,最具活力的是返场作品,结合观众熟悉的一系列流行元素,使演出现场变成了“party”。很多观众与台上演员们一起舞动、欢呼,高潮迭起。
图:龙华文化中心门口的鼓乐主题布景
图:返场舞台充满轻松欢乐的气氛
粤港澳大湾区汉服文化周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汉服文化周上,一曲《破阵乐》中国鼓开场,各种古典乐器轮番亮相,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一轮圆月,一片花海,荷塘清幽……美轮美奂的光影投射在古朴的建筑上。这是鼓乐演出与文旅共聚的又一次合作,这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地方人文的沉浸交互。游客纷纷拿起相机记录美好时刻。以鼓乐演出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创新毋庸置疑将为未来的旅游产品赋予更多、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升级。
图:在粤港澳大湾区奏响西安鼓乐
图: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的又一次合作
西安外事鼓乐团
西安外事鼓乐团《大唐雅韵·钟鸣鼓乐》音乐会是由西安外事学院围绕“西安鼓乐”主题,历经3年打造的大型全国巡回演出。本次系列的主要团队——西安外事鼓乐,由西安外事学院校长黄藤教授创办,经过7年打磨的全方位、宽领域、高标准的古典乐团。乐团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古典音乐,振兴古乐艺术,凝聚民族精神”为己任,不仅作为西安外事学以文育人的展示平台,而且致力于向全世界弘扬西安鼓乐的深厚历史和丰富内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安外事鼓乐团承先贤之志,负历史使命。
西安外事鼓乐团致力于使传统西安鼓乐面向大众,融入现代,坚持保持西安鼓乐的独特性、专业性,汇集了30余名来自国内外著名音乐学院毕业的硕士、博士,组成了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国际化、专业性的以传统中国音乐演出为主的艺术团体。曲目融合编钟、编磬、古琴、瑟、埙等中国传统乐器,受非遗文化西安鼓乐传承人指导,继承了西安鼓乐核心特质,获得了专家与老一辈艺术家的高度赞赏。
图:《钟鸣鼓乐》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西安外事鼓乐团《大唐雅韵·钟鸣鼓乐》音乐会让都市“慢下来”,让人们感受到迅速发展的时代与古老中华文化新生命的碰撞。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至今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2006年,西安鼓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音乐会让非遗“火起来”。此次音乐会全国巡演在深圳启航,又返场深圳,助力陕深文化交流,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西安外事鼓乐团
编辑/梅紫玉
校对/张嘉恒
编审/武凡
审核/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