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由西安外事学院打造的智能高效新型课堂,2023年下半年已覆盖全校本科生。220余间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教育平台、智慧黑板和高清摄像头等数字化设备的智慧教室,使智慧课堂在高校落地成为现实。西安外事学院的诸多实践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创造美好教育未来做出了积极行动。
面向未来的教育
杨娟是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有知名企业从业背景的她,在《软件项目管理》的一堂公开课中,引入了BOPPPS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中,她通过前导、前测、目标、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等环节,将课堂教学划分为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分享展示、教师精讲和学生作业等部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课堂教学成功了,杨娟成为学校智慧课堂观摩中的样板。公开课的成功,得益于她对西安外事学院自主研发的智慧教育平台的熟练应用。
智慧教育平台的打造是西安外事学院推进智慧课堂在高校落地的关键性技术成果。众所周知,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主阵地、主场景,也是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场域。在大中小学教学数字化变革实践中,智慧课堂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技术与教学整合促进教学变革,便成了教学技术应用关注的重点。西安外事学院在技术中先发行动,边实践边探索,经过多轮迭代,现已逐步成熟自己的技术平台,为教育的长远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教育。
不仅如此,作为智慧课堂在西安外事学院推进的倡导者,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黄藤更有着公益性、普惠式的教育本心,他不仅希望学校研发的智慧教育平台能够应用于自身创办的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体系,更希望能够普惠式地推介到更多学校,以帮助到愿意投身智慧课堂推进工作的先行者,这一计划将大大降低全国各类学校在技术应用上的购买成本。未来,智慧课堂在全国教育中的推进有望加速。
实践重塑与突破
任何一场变革都并不容易,教育教学变革更是如此。西安外事学院的智慧课堂转眼之间也已推进一年有余。
2023年2月,在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黄藤的带领下,学校骨干教职员工40余人,专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数字信息赋能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国际化模式专题学习研讨班”。
这40余人为西安外事学院带回来一个“春天的故事”。在万物复苏的2023年春,西安外事学院10个专业率先进入了智慧课堂校内改革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和总结,有成功的喜悦,有阻碍的焦灼,也有着部分师生不完全理解的茫然。为此,西安外事学院用了一年时间做出了很多努力,从国外“学回来”的智慧课堂不但在中国高校有了重塑,更有了新突破。
西安外事学院的智慧课堂教育在顶层设计确定后,很快召开了多轮全校性的大会,统一了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这以后,在西安外事学院的智慧课堂推进中,探索、形成出智慧课堂主题分享“天天有、周周有、月月有”。“天天有”即智慧课堂观摩课每天都有教学督导进班听课,听取师生意见,反馈教学效果;“周周有”即智慧课堂交流会每周都有,有优秀教师分享,有外聘专家讲授,有学生意见收集;“月月有”即每月都有大型智慧课堂公开课,全校各二级学院每次推荐不同学科的五名教师代表,公开运用智慧教育平台授课,专家教授现场点评,学生现场反馈,技术人员现场答疑师生诉求。在教学部门的有力牵头下,全校师生在智慧课堂中“比、拼、赶、超”的氛围已经形成。
实践中,师生的主动作为有目共睹,而学校的校领导也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助理、校长助理黄昶力一年里参与了近30场的学校智慧课堂改革研讨会,他以自己所教的《教育学》课程为例,展示自己如何运用智慧课堂,并热情分享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应用场景中的思考。这让本身有畏难情绪的一些青年教师大为受益,有了干劲,有了信心。
2023年秋季新学期,西安外事学院智慧课堂试点完成,学校全面升级了教室仪器设备、新教具、新学习椅等软硬件设施,打造出全新的育人环境。智慧课堂开始在全校本科专业中全面铺开,以学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型在西安外事学院逐步实现。改革的局面打开了,这对于一所有着两万余学生和千余名教职员工大体量的新型本科高校来说,是个不容易的突破。
新型大学的机遇
尽管智慧课堂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产物,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本质上智慧课堂是育人的活动,其根本宗旨是育人,通过智能化学习环境,让育人更高效,培养人的智慧。
西安外事学院作为中国新型大学的典型代表,以构建起的个性化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体系闻名全国,而智慧课堂也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科内容教学转向人的核心素养发展,注重学生智慧的培养和全面个性发展,西安外事学院正在进行的改革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谋而合。
在智慧课堂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的高校实践探索中,没有比西安外事学院更合适的天然“试验田”。西安外事学院早期积累下的党建成果、特色办学经验和育人模式等大大促进了这项变革的进程。
长远来看,智慧课堂实行较早,为西安外事学院在未来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场变革中将受益终生。
文/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