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要闻 -> 正文

西安外事学院助推学生成功跃上人生双创舞台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1日   点击量:

2016年5月初,当古城西安人用各种方式悼念文学巨匠陈忠实时,西安外事学院版话剧《白鹿原》的隆重献演无疑是最具哀思的花环之一。人们不禁要问,西安外事究竟是怎样的一所高校,为何有能力在舞台上将这部改编难度极大的经典作品演绎的如此精彩?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的师生也曾对西安外事学院充满惊奇——它是唯一入选哈佛教学案例的中国民办高校。这个学校的创始人黄藤和他的“鱼化龙”故事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网上浏览“西安外事”,诸多社会荣誉扑面——“中国高校就业创业领军品牌”、“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30家中唯一的民办高校),黄藤董事长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

怀着传媒职业的敏感,我们走进西安外事学院探幽猎奇,果然不虚此行。

创新创业、创造就业——一池春水中的鱼跃龙腾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在西安外事校园的鱼化湖畔,处处能感受到鱼跃龙腾的景象。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业广场、创业大赛等让人目不暇接。闻名全国的孙国秀“佬香翁”烤红薯,已经成为西安外事学院乃至全省全国的创业典型,而后来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创新创业和创造发明的事例也备受点赞——

商学院财务管理班的高瑜同学,在校期间已经拥有国家专利20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6项,现已授权10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于2010年2月发明的“清洁便池装置”已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1年6月代表西安外事学院参展“陕西首届教育暨大学生发明创造成果博览会”,受到各界好评。

传媒专业的杜星朗同学,2014年还没毕业就在家乡陕西米脂县镇川创办了“陕北牲畜交易中心”,完成了自发市场向公司化运营的转变。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其交易中心的业务以陕北为中心,向山东、甘肃、宁夏、山西、内蒙等诸多省市快速扩展,交易量大幅提升,目前已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牲畜交易中心。

应用技术学院产品设计系的学生葛丽君,通过对汉中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的全面了解,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早在2013年汉中市召开的水稻机插示范观摩会上,她的合作社被授予“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类似的创新创业、创造发明的事例很多。据了解,近十年外事毕业生中,创业成功、资产达百万以上企业有百余家,千万元以上也有数十家。如优秀校友孙国秀、韩刚、曾李、何海洋、沙旭东、王骞等均是获得全国青年创业精英荣誉的企业家。

当然,成功创业者仅占大学生总数的3-5%。西安外事学院90%以上的学生人生舞台在哪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外事学子,其精气神韵不同一般:他们珍惜机遇、敬业感恩、务实上进、敢于挑战,并掌握了一两种安身立命的实用技能。不少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就成了职场精英。据省教育厅调查显示,用人企业单位反映西安外事学院的学生普遍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西安外事学院在陕西省就业的毕业生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为陕西经济发展输送了多规格的应用型人才。2013年,西安外事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这在省内民办高校中尚属首次。

在西安外事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省内外的参观考察团,饶有兴致地了解这里的双创教育经验,大家都在关注:这里双创教育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多元集纳,自强创新——成功源于“西安外事模式”

7年前西安外事学院设立创业学院,正值全国双创高潮的前夜。这看似孤独的先行一步,为外事后来的双创繁荣奠定了基础。围绕着创业学院,鱼化湖畔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创业广场,还有SYB创业实训项目实验室,创客空间等,更有影响深远的“鱼化龙”创业基金的设立,以及后来的闻名遐迩的陕西大学生创业节的创办。但让参观者最为关注的,是黄藤董事长提出的“多元集纳,自强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他曾对这个理念做过如此诠释:“创为起点、新是灵魂、业无大小、恒之必果”。这种理念形成的“西安外事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育创新创业型、应用型人才作用非凡。

据创业学院院长韦苇介绍,创业学院基于上述理念创造性地确立了“创业知识普惠教育——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创业精英提高教育”三层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和以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二级院为依托的“专业+创业教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相辅相成,实现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覆盖;并创建“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训练”的三模块相衔接的教学法,实行“点面结合、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结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双创全程教育和搭建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更具前瞻的是,西安外事学院成立的“鱼化龙创业基金会”,将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实践真正契合在一起,形成“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基金帮扶”三位一体,被外界誉为“西安外事模式”。

我们跟随学生的脚步,浏览一下双创教育的过程吧——

当你跨进西安外事的校门,无论就读什么专业,都会享受到 “3+1”模式的创业教育,即前三学年接受各专业教育,第四学年学校将会根据个性化发展需求,按“就业、考研、创业、出国”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选择创业者,将会受到“3+创业”的基本培训指导。

接受“3+1”培养模式后立志于创业者,将进入重点班进行“创业实务”、“创业实训”课程实践教学的虚拟仿真全程创业过程,并参加省人社厅“SYB”的创业仿真培训;条件具备后再可入驻孵化园,真刀真枪地投入创业孵化。

如果你是商学院的学生,你会在商科实验教学中心、国际经贸与物流实验实训中心、多功能对外贸易模拟公司中历练身手。通过“专业+创业”教育方针精心设计课程项目内容,结合第二课堂、各类创新创业学科大赛等活动,在这个联动立体平台上放飞双创梦想。

如果你是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生,宽敞的工科实验中心会向你敞开大门。其中建有“电力拖动、电工电子线路、计算机程序控制、PLC与EDA、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验室。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工程背景和科研项目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让你有望成为应用型人才。

医学院“专业教育+临床实践”、“学院+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为应用型人才开启了“绿色通道”。 2015年4月,医学院与西安呈霖医药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药学专业实践教育。当年,该公司接收西安外事2013级药学专业高职实习生23人,其中13人实习结束后便被该公司聘用,3人后来成为该公司的优秀员工。2016年元月,西安外事与西安141医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这种“学院+医院”的培养机制创新,让学生还未正式走出校门就已经成为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影视学院更是把课堂搬上了舞台。早在2008年11月,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抗震救灾”题材话剧《大爱无边》从全国500余家高校中脱颖而出,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后来北京人艺版的《白鹿原》在西安上演,影视学院的师生有幸参演。此次在悼念陈忠实时隆重推出的西安外事版《白鹿原》能获得赞誉,可谓非一日之功。

同许多参观考察者一样,我们同样注意到了这里 “双师双能型”的双创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据了解,“双师双能型”教师有校内外之分。校内是通过选派本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赴省内外名校进修学习或参加教育部高教协会举办的各类双创教育师资培训,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创业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定期派遣创业专职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校外创业导师团队是这样“集纳”的:学校引进和聘任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兼职教师。如创业学院就组建了一支144人的企业导师团队,其中的陕西隆基集团总裁李瑞斌,被聘为创业学院名誉院长。许多企业家导师不仅传授创业经验,甚至帮助引资融资,开拓市场。

当然,作为一家民办高校,西安外事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而现代科技创新多为多学科的集成组合,如何弥补这一短板?

黄藤董事长向记者表示,“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的大学教育,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构架,既然提倡万众创新,那么政策机制也应有大的创新和特例”。

西安外事探索了弥补科研短板的新路子——

首先是“营造环境”。具体修订、完善了“科研项目经费”、“专利申请”、“经费报销”、“学术活动”等管理办法,以及出台《职务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条例》,提供了激励科研的精神和物质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自2012年以来,西安外事学院先后完成科研项目261项,获批专利150项,在《职务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条例》的激励下,不少成果获得成功转化。

其次是“搭建平台”。先后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西部经济发展、陆港经济与物流发展等研究机构20多个,使之成为各级各类研究项目的申报平台。2015年10月,西安外事与西安社科院签订社科基金合作协议,设立了外事专项社科基金,为西安外事的科研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三是“凝聚队伍”。通过邀请校外专家讲座辅导,团队集体研讨、参与项目研究等形式,同时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项目,分专题、分模块的进行点对点指导,收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凝聚科研队伍的实效。

正是通过上述政策机制的创新和特例的实施,在西安外事学院各学科之间形成了合力。在第三届陕西大学生双创成果博览会上,这种“合力”结出硕果——由工学院学生制作,引入商学院物流专业的最新设计项目“耀州关庄电商智慧物流创业园动态沙盘模型”,运用了太阳能、3D打印等多项技术,直观展现了集公路港、冷链仓储、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中药材展示交易、快递分拨和综合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创业物流园。

另外,应用技术学院的杨在华、曾越胜副教授带领学生张坤、谢乐峰等同学发明的多功能电动医疗床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科技发明制作B类三等奖。该病床在普通手摇式病床的功能传动机构上创新设计,增加了电路控制系统,可实现由病人自己点动控制,帮助病人实现翻身、坐起、屈膝等要求,能解决护理过程的诸多问题。为实现该项目从创意到产品的市场化,他们组建了跨院系、跨学科的创业团队——应用技术学院负责电路和结构设计和制作,医学院担任技术指导;商学院负责商业企划、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拓展。目前,该项目正在成功转化,不久将投放市场。

化鱼成龙,反哺母校——血浓于水的大爱情怀

媒体曾作过如下报道——

2011年3月,西安外事学院毕业生孙国秀创办的红薯深加工品牌“佬香翁”获得了“鱼化龙”基金20万元的支持。仅仅6年时间,“佬香翁”已发展成为拥有60余家专卖店,年营业额超过千万的餐饮连锁企业。孙国秀非常感谢母校和鱼化龙基金会的支持。他告诉记者,“从4平方米小门店,到连锁经营,母校的鱼化龙基金累计支持我140万元!帮助我完成了企业初期到扩大规模的‘关键一跃’!”

据了解,孙国秀初创“佬香翁”时,处处遇冷。无奈回母校找到黄藤董事长诉说窘境。黄藤推崇“新是灵魂、业无大小”的理念,详细询问了“佬香翁”红薯和传统的烤红薯究竟有何创新?当他听到“佬香翁”从工艺到消费人群、从开连锁到互联网+模式的创新探索时,当即拍板从“鱼化龙”基金中拿出2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黄藤认为,我的学生艰苦创业陷入困局,我不支持更待何人?他后来对记者说,“鱼化龙”创业基金会首批启动资金200万元,旨在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和社会创业者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并将通过广泛筹募资金,为陕西乃至全国的创业型社会建设服务。

后来孙国秀几度起落,“鱼化龙”基金适时而至。成功后的孙国秀成了创业学院的导师,但他更像一个西安外事的终身学生。在他身后追随着一群不屈不挠的创业学子。

前文提及的杜星朗同学创办“陕北牲畜交易中心”一事,其中也充满了情感关怀。当时杜星朗陷入了重重矛盾:多少人从事的都是高科技、新能源创业,而自己的项目就是个牲畜交易,同学和老师怎么看待呢?一日在校园里碰上黄藤董事长,他鼓起勇气讲出自己的计划,并问“干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

黄藤当即为他指点迷津:“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看你能否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肯德基、麦当劳也就是个快餐业,但却做成了世界品牌!牲畜交易行业虽古老,但完全可以创新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把西北的优质肉类交易到国内外,做成大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办理牲畜交易中心的各种手续,杜星朗开始在家乡的政府部门“逢庙磕头”。他明白,要想说服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必须做出样子来,让大家看到实效。于是,他在增加服务、规范中心运营同时,紧锣密鼓地进行互联网的推广,探索这个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

通过他在互联网上的推广,交易业务以陕北为中心,向山东、甘肃内蒙等诸省快速扩展。初具规模后,他忘不了母校对他的助推。他说:“母校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开着一辆大巴车,还有校友会的同学们,一起来到我的交易市场,恰似亲友团,拉横幅,搞路演,给我壮胆造势,后来知道还是黄藤董事长特意安排的!县镇领导和乡亲们都对我刮目相看了!”

黄藤说:“创业教育不但要教授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更要给他们以资金与智力的切实支持和帮助。”“扶学生上马,更要让他们跑得更远、飞得更高,这是我们进行创业教育的初衷和终极目标”。

在西安外事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学生毕业离校了,但情系母校,血浓于水。毕业生成功创业后自发组建的校友会遍布全国,反哺母校极有力度,每逢校庆必有捐赠行动。一些学生成功创业后返校成了创业导师,有的则“回炉”就读创业学院的MEA创业管理硕士班。在第三届MEA创业管理硕士班开课仪式上,黄藤董事长谈及赴哈佛讲学经历,现场群情激奋,师生互动热烈。

就是这样,西安外事学院竭力助推学生成功跃上人生双创舞台,帮他们演绎出人生精彩。

责编/杜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