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陕西日报:自贸区研究院:敢为陕西立潮头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2日   点击量:

(《陕西日报》2016年12月22日第5版)

西安外事学院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灵活办学机制 率先在全省成立自贸区研究院

本报记者 杜瑶

2016年12月15日,在第一届陕西自贸区与口岸经济发展论坛上,陕西自贸区研究院揭牌。这个新颖而务实的研究院设在西安外事学院,学校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灵活办学机制与商科教育优势,服务陕西经济发展,体现了教育界的责任担当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这一年,陕西自贸区“圆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潮中,陕西把握起点,屹立潮头,国际化的步伐越迈越快。广泛而深刻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亟待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一个以高水平研究学者为主、深刻了解自贸区运行规律的学术组织应运而生。

智慧锦囊,陕西发展的时代需求

2012年12月18日,从上海到西安国际港务区挂职锻炼,中国港口协会陆港分会成立,“长安号”班列首趟开通,西安国际陆港建设等,曾经的这些事情韩玲冰都历历在目。“西安,在中国乃至欧亚版图上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丝路经济带上,西安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家担当。”西安外事学院校长助理韩玲冰谈起陕西时,信心满满。

在西安的几年间,韩玲冰从未停止过对区域经济、国际陆港和物流园区规划的研究,可以这样说,成立一个像陕西自贸区研究院这样的组织已经酝酿很久,工作的实践让韩玲冰深刻感受到陕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样的交流平台,让更好的想法和信息在这里碰撞。恰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为西安外事学院设立陕西自贸区研究院提供了契机。

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高新区以及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等地,总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肩负着“向西开放”的使命。韩玲冰分析,上海自贸区作为我们的第一个自贸区已经有了一些成绩,从“围网里”走到了“围网外”;而如今陕西的自贸区建设已经借鉴了上海的这方面经验,这个顶层设计的突破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开放性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如何扬长避短?如何解决好政府在自贸区建设中论证、制度的建设?如何与其他自贸区建设进行对比研究?这些都是我们眼下要考虑的问题,希望,这个自贸区研究院可以成为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锦囊,成为政府的智库。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由骆驼柔软的脚掌踏出纤细而渺远的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今天,她是厚实且意义非凡的路,机电产品、机械装备、家居、美食,都在这里自由往来,“一带一路”的贸易、投资、科技、文化一一复兴。借助陕西自贸区研究院这个平台,梳理整合学校的商科教育资源,与政府相关部门、市场主体积极对接,研发具有陕西特色、外事特质的优质大商科系列创新教育产品,并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推广。“从我的专业来讲,丝路经济带的基础就是新欧亚大陆桥这条线,从连云港到西安,再到新疆,经过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这条通道的几个点是至关重要的,连云港、乌鲁木齐,以及内陆的郑州、西安、兰州。而在这三个点中,西安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西安作为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核心地位和优势。”面对一张世界地图,韩玲冰手中的钢笔在地图上游走。

大研究的大气魄:经金旅文兼容并包

2016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新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陕西作为丝绸之路新起点、亚欧大陆桥上极重要的物流节点获批西北首个自贸区,是建设内陆型开发开放新高地的里程碑事件。

12月15日,第一届陕西自贸区与口岸经济发展论坛在西安外事学院举行,300余名来自政府、高校、研究院、创业协会组织的代表参会,聚焦“一带一路”,研讨“建设一流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同时,在西安外事学院成立了陕西首个自贸区研究院,为陕西自贸区实践创新和商科人才培养搭建了理论与实践平台。

新的要求和历史性机遇为西安外事学院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向应用型国际化转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领域。作为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紫贵则将此事定义为“省属高校主动为陕西改革发展服务方面是很有作为的一件事”。他还希望,陕西自贸区研究院要着重为自贸区提供人才需求、体制机制研究、产学研合作三方面的服务。

陕西自贸区研究院首任院长由西安外事学院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创业学院院长、中国港口协会陆港分会秘书长韩玲冰博士担任。大研究自有大气魄,研究院有八大研究中心:陆港经济与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移动商务与跨境电商研究中心、中亚经贸研究中心、中东欧经贸研究中心、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旅游产业与文化贸易研究中心、自贸区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商科产学研发中心。陕西自贸区研究院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终身杰出教授、美国经济学会长、著名经济学家、西安外事学院校长陈爱民教授任名誉院长,集纳美国、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内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农林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知名教授。陈爱民教授还设想将国内多所大学的自贸区研究院和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联合研究攻关机制,为陕西自贸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研究院旨在以陕西自贸区建设为核心,陕西外向型经济向西开放战略为主线,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立足点,重点研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服务、文化旅游,整合校内外及陕西自贸区资源、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智库”型支持。

研究院将持续开展经贸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贸易研究、国际陆港与物流、跨境电商等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建设成集自贸区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创新系列商科教育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开放性研究平台,打造陕西自贸区发展的专业研究智库。并积极探索陕西自贸区发展的创新模式、运行机制与发展思路,为自贸区制度及实践创新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成立商科产学研发中心,更能整合自贸区、校内外校政企合作资源,研发具有外事特质品牌的商科教育产品。

同时,研究院也将积极承担陕西自贸区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的培训、人才培养工作,承接政府调研。并积极联合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及国际力量开展学术研究,采用努力把该研究院建成国际化智库、人才队伍协同化的平台。

经世致用,西安外事建桥梁

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表示,“自贸区研究院是我校创新科研发展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服务的突破。”

发展地方经济,把自贸区研究院做到实处,最基本的还是要培养一代代可以担当重任的“后继人”,服务学生发展。作为商科学院,财管专业、会计专业、国贸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列为必备专业,视为看家专业。要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成结构,打造专业集群及人才培养链,形成商科人才培养圈,自贸区研究院和商学院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具体来说,中亚经贸研究中心、中东欧经贸研究中心对接商学院的国贸、工商专业,旅游产业与文化贸易研究中心对接旅游系,移动商务与跨境电商研究中心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呼应,陆港经济与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和物流管理专业集群的商科建设相映照。

除了夯实看家专业、守好老专业,还会拓展新方向,激发新动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会适度增加关于中亚、中东欧地区人文、地理、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专业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案例也会增加这些区位教学内容。“我们借助研究院这个平台,一方面,把一些课题立起来,外校的专家、学院的老师都会参与,同时我们还会吸纳学生来做辅助研究;另一方面老师也会把研究成果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真正实现课堂内外的对接。”韩玲冰介绍。自贸区研究院启动后,外事学院迅速开展覆盖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学改革,设置自贸区专业方向,开设多门相关课程,带领学生对接国家和陕西的智力需求,为自贸区建设储备人才。

据了解,自贸区研究院的成立将会使外事凸显的商科教育特色与创新创业特色两强结合,探索突破现有模式的商科4.0乃至5.0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综合实验的“双师双导”、“多师多导”,发挥教学团队效应,将灵活引入企业资源,进行访谈式和游学式等教学创新模式和方法。

“原本要一两年才能完成的课题,外事学院能够以‘短平快’的方式做出,转化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和参考,称为政府‘智库’。”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韩玲冰回忆创建过程不由感慨,这是由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这一绝对优势决定的。

“西安外事学院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灵活办学机制,在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率先在全省成立自贸区研究院,这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创举,充分体现了学校把服务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办学使命”省政府口岸办专职副主任陶绍卿这样总结。他还对研究院寄予厚望:“陕西口岸办愿为研究院提供多方面支持,开展多层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