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亚聪
2016-05-11期10版
5月12日,由西安外事学院演绎的学院版话剧《白鹿原》将在北京保利剧院登台。4月29日,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面对首都媒体,解说学院版话剧《白鹿原》的排演初衷和背景。
4月29日,《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因病逝世。5月12日,由西安外事学院演绎的学院版话剧《白鹿原》将在北京保利剧院登台。日前,该剧出品人、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忠实先生表示要写出一部能垫棺材的作品,我们也要排出一部能为自己的青春做标注的作品,以此为陈先生送行。”据悉,此次排演,整个剧团共160人,140人是学生,这一数量占到了整个影视艺术学院学生总数的一半,其中大一学生占1/3,最小的学生18岁。同时,校园版《白鹿原》也是高校与社会艺术专业机构的一次融合,很多知名话剧专业演员参与其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排练。
一次吃饭背后的思考:大学应是高雅文化的担当者
“民办高校为啥有兴趣排演话剧,而且还要全国巡演?”从西安外事学院准备将学院版《白鹿原》搬上舞台那刻起,每每跟人提及这件事,董事长黄藤总要被问及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前,黄藤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位大学教授和一位表演艺术家同时到学校找他,本来想大家一起吃个饭,可教授的一句话打破了他的计划,“我跟文化界的人没什么好聊的。”黄藤当时很惊讶,大学和文化艺术不可以融合吗?不更需要融合吗?如何才能突破学者和艺术工作者间的鸿沟?
近几年来教育部、文化部时常组织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员去高校普及高雅艺术知识,如交响乐、戏剧等,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黄藤追问,“大学本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理应引领先进文化,为啥只有高雅艺术进校园,而不是它向社会输出高雅文化呢?”在黄藤看来,近年来大家一直探讨大学改革、艺术教育改革,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值得关注:大学应与社会积极互动,大学对社会,不应该仅仅是适应、学习,更应该是积极的影响和引领。所以,在黄藤看来,“高雅艺术出校园”更应该是大学应有的追求和社会担当。“我们不能够把振兴中国文化、创造中国文化,探索高雅文化的责任只寄托于社会,大学本应是重要的担当者。”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本刊记者的追问,黄藤如是说。
由于话剧的形式能够传播的观众范围有限,黄藤告诉记者,话剧巡演后,他们还会以电影的形式让这一文化在更大范围传播,并在白鹿原上打造一个“白鹿原”村,把小说、电影、话剧的内容落地成真正的现实,让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持久地保留在西安土地上。“大学应该在整个国家的文化传承、社会引领等方面发挥自己的责任,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获得者吴京安参与排演,饰演白嘉轩
西安外事学院艺术教育改革:专业演员进校园的冲击波
看完试演,艺术评论家肖云儒指出,这出戏由西安外事学院演出,这是中国民办应用型大学探索新的艺术教育途径的一个出色的成果。以舞台实践的教学互动,带动学生的历史、道德、文化、艺术、技巧的全面学习和提高。
“大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过去把学生关在校园里老师自己教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演戏中学习。所以,老师不应该都是聘在学校、夹着书本的教授,还应该包括文化一线的演员,当然这不仅局限在艺术教育,在创业教育、其他教育也一样。”黄藤认为。
这次校园版《白鹿原》的演出阵容,是西安外事学院艺术教育改革探索的成果,其中饰演白嘉轩的吴京安等人既是专业的演员,也是西安外事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学生的导师。话剧排练一年之久,艺术家们与学院师生同吃同住、一起摸爬滚打的时间达半年之久,这样近距离的熏陶、影响是课堂教学比不上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育不能及的,我们没有理由把演员和教员分开,这样更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融合。”
刚毕业一年留校当老师的陈阳在剧中饰演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校园版的《白鹿原》给白孝文加了一场戏,吴京安曾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陈阳,我们特别给你加了一场戏。可是,两天下来,排练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吴京安急了,一脸焦急地喊道:陈阳,这么好的戏,你怎么能这么演。“说实话,我一下子就泪崩了,小小的自尊心根本承受不了。”排练结束,吴京安过来给陈阳解释,说自己是因为戏,太着急了。那刻,陈阳心里憋着一股劲,人家堂堂的大腕亲自给指导、为了戏这么着急,自己怎能拖后腿?“我没有抽大烟的经历,也不能真的去体验,只能不断看资料、看视频,体会、琢磨。”
作为长学生几届的学长,陈阳比谁都明白这样的演出对表演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班里有个女学生曾跟他说:陈老师、阳哥,剧组还缺人吗?我可以不上台的,哪怕让我跑幕后、负责服装也可以,我就想跟着学习。“学生在学习表演期间,期待舞台、期待上台,哪怕是在舞台上拍张照片都很兴奋,这也是激发大家表演兴趣的重要因素,而且学生只有在台上表演,才能发现不足。”陈阳说,这次表演能跟那些在新闻上看到的大腕一起零距离接触、说戏、排戏,且不只是理论的知识,这种机会真的太难得,有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而且,在与专业演员的接触中,学生明白了真正的表演不是华丽的外衣、大把的钞票,更不是一夜爆红,一定要有专业的精神。在专业演员的影响下,表演中很多学生为了真实,表演下跪场景时,不带护膝,硬生生跪下去。“学生一入行就让他们明白,表演不是件随便的事,工匠精神是我国演艺事业最急需传递给新人的。”
据介绍,整个剧团一共160人,学院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加,全部到京表演。就这样,160人的大剧团中,140是学生,占到了整个影视艺术学院学生总数的一半,其中大一学生占1/3,最小的学生不过18岁。“我们尽可能地给大一学生机会,因为越早接触这样专业的表演,对他们今后的路越有帮助。”
西安外事学学生排演的现场
■编后语
“进”、“出”意义皆非凡
无论是周延波的西安思源学院还是黄藤的西安外事学院,作为初创阶段的民办高校,能够不惜成本,主动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引各种名家进校园,吸收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以求为学生成长创造沃土。学校这一内涵式发展的主动追求,值得点赞!
而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拓荒者,黄藤他们一直走在探索的前沿,新闻发布会上黄藤的叩问和言说更彰显了我国一批民办教育创业者的抱负与使命,“为什么只能是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同样要出校园!”
不论公办还是民办,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文化组织,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其存在的最高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探索、追求更高级的理性精神,创造更高、更好、更优秀的文化成果。要保护、传授、推进乃至丰富人类的知识与文化。
陕西民办高校群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与区域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的积极互动中,不仅仅传承、吸收文化为“我”所用,更有冲动去积极探索创造、推进乃至引领文化,而且不仅仅停留于理想、抱负,已经开始践行、探索。这样的探索和追求本身亦值得点赞!
早多少年就有民办学校办学者喊出要办东方哈佛的梦想,引得舆论一片哗然。但是笔者相信,伟大的抱负本身将催生伟大的实践,类似的梦想会作为基因传递给后来者,支持一代乃至数代人的努力,从而逐渐接近梦想。
事实上,我们看到,正如此次校园版话剧《白鹿原》的排演过程一样,因为体制、机制优势,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正以民办学校为舞台,和民办学校的学生们一起探索创造。今天,我国民办高校已经有了一批硕士点,在某些点上,他们积极创新,引领先进文化当可期待。(贺春兰)
相关链接:
http://epaper.rmzxb.com.cn/search.aspx?type=1&keyword=%E9%AB%98%E9%9B%85%E6%96%87%E5%8C%96%E8%A6%81%E8%BF%9B%E6%A0%A1%E5%9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