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要闻 -> 正文

【转型系列报道之二】22年应用型大学发展奠基(中)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30日   点击量:

编者按: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是民办本科院校大踏步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站在这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盘点过去办学成果、展望未来,推出本组系列报道,旨在推动全校转型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过去22年里,我院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创业历程,而在这一历程中,我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非营利不求回报,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取得丰硕的成果,办学投入、校舍面积、师资数量、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在陕西省乃至全国民办高校中具有明显优势。其中,至少有十个方面的突出成绩为我院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行业(企业)对岗位的不同需求,在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加大实验实训课程学时比例的同时,不断整合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改建、新建各类实验室、实习场所199个,积极营造(模拟)职业环境和氛围,并将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课程、教师科研与开放实验相结合,实现学校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要求零距离对接。如我院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用房总面积5200平方米,共52个实验实训室。其中护理学实验室完全模拟医院场景,设有护士工作站、手术室、急救护理实训室、内外妇儿护理实训室重症监护室及各科病房等,医学实验仪器设备2400台件,设备金额1700余万元。

(五)应用型科研成为联系教学和地方服务的纽带

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的科研工作指导方针和开展应用型科研的方向,把科研工作作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造环境、搭平台、带队伍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和专业建设,促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的转变。2011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全院教师共承担校级以上各类研究项目近170项,发表论文2570余篇。其中,政府纵向立项数量和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数量居全省民办本科院校之首。这些研究成果拓宽、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水平。

在坚持科研与教学相配合的同时,学院还认真抓了“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工作,以民办院校唯一的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学校民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9月获得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项目82项,占全校立项总数的48%。如学校承接了铜川商贸物流园规划项目:该项目规划占地960亩,总投资约13.65亿元。目前已经被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进入招商引资程序。如我校承担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发展规划(2015-2020)项目,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研实施中。

(六)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2009年5月,学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设立创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指导。先后承担了《中国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等创业教育研究课题20余项,组织编写《创业基础教程》、《大学生创业素质论》等3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区分三个层次、注重三个结合、构建三个模块、形成创业孵化链”的鱼化龙创业教育模式。目前我校已经建成创业大楼,并建有总面积超过4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广场、1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街区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2010年3月发起成立的陕西鱼化龙创业基金已经从最初的200万元,增资至500余万元。下一阶段将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面向社会开展创业帮扶。

在鱼化龙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院累计对超过27500名学生开展了创业教育,受到庄长兴副省长、信长兴副部长(人社部)等领导的高度评价。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和教育厅经过多轮考察,决定将“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设在我校,将于近期挂牌。在以“创业带就业”工作理念指导下,学院就业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在92%以上,连续两次被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责编:李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