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29日,我校党委书记孙黎明带领党员干部赶赴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深入学习延安精神,实地探访老区的人文历史,感受延安精神的光芒。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总支书记、各总支组织委员参加活动。本次活动由校党委组织部组织,部长赵联章详细部署安排各环节,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重温革命史 唱响《东方红》
此行第一站是延安革命纪念馆,该馆位于延安城北王家坪,始建于1950年,展出面积5500平方米,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大型革命纪念馆之一。该馆集中反映了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
考察团通过倾听讲解、观看实物、雕塑及资料,再次重温了这段光辉的革命历程,当看到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靠亿万人民群众的拥护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大炮、取得胜利之时,大家心潮澎湃、满怀激情一同唱响《东方红》,“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激昂旋律在大家心中回荡,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一同唱响《东方红》
听窑洞里的故事 感受党优良作风
杨家岭与枣园当时条件艰苦,都曾经是中共中央驻地,党中央于1940至1947年间曾在杨家岭和枣园之间多次搬迁。这是本次考察的第二、三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在杨家岭指挥共产党人在敌后战场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曾在此写下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著作,并发表了不朽的讲话《为人民服务》。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好像变成了一幕幕画面,生动地再现出来。正是这些住在陕北窑洞里艰苦奋斗的革命者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良作风令考察团成员深受教育。
考察团在枣园窑洞
外事校友真情讲解 感悟领袖为民情怀
考察团最后一站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做知青插队劳动的地方。在这里考察团一行遇到了特殊的讲解员,那就是我校文学院11级校友郝瑛,她激动万分,与老师热情合影,为考察团真情讲解,她说今天能胜任工作,讲述弘扬红色文化,要得益于外事学院老师的教育,“老师对我们学生很好”。而且,跟她一样宣传红色文化、服务老区建设的西安外事学院还有很多,比如在梁家河工作的文学院11级的朱洪博,在杨家岭担任解说员的商学院10级的张博、文学院11级的张永妮,在古镇担任高级管理的商学院04级的刘超……他们扎根老区,践行大学时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青春献给党的事业。
校友郝瑛(左)热情为孙黎明书记(右)带队的考察团讲解
考察团在梁家河参观了知青旧居,真实感受到了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住的是最简单的土窑洞,睡的是大通铺式的土炕,考察团成员们切实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广大群众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和全省第一个沼气村,村容村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就在窑洞旁,大家席地而坐,认真聆听了延安大学校史办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马列学院曾鹿平教授的专题讲座。他围绕“陕北高原是我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插队的经历与启示”的主题,从知青插队的概况评价到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经历、感悟、启示共四个方面进行了生动详尽的阐述,考察团团员们边听边做笔记,许多团员因习近平总书记的感人故事而热泪盈眶。
孙黎明书记讲话
孙黎明书记对党课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这次党课理论联系实践,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长最重要的根源。相信大家深受启发,要办好中国的事就要了解中国,而了解中国就要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我们要办好学校的事就要了解学校,而了解学校就要了解学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责编/武凡 校对/王稳东